首页 > 历史军事 > 大明长歌 > 第三章 急援 (下)

第三章 急援 (下)(2/2)

目录

“哦——”李彤、张维善、刘继业三个,再度拱手。心中同时迅速拿这个标准,来重新衡量选锋营在历次战斗中的表现,以及李如松那边攻破平壤,光复开城,能符合哪一条?

“张居正虽然为官跋扈,却是难得的干才。”袁黄今日谈兴甚浓,没等三人将宋应昌先前的话吃透,又迫不及待地在旁边插嘴,“他知道分神割敌军首级必然会拖累将士们作战,所以,特地又想了另外一个法子,那就是,“计首”之策,只适用于把总以下。把总以上,再想升迁,必须有战功记录于册。而战功记录在案,则必须有相应的首级数量作为证实。并且,准许为帅者,根据各部在战场的表现,重新分配首级归属。而不是谁先下手抢了,就一定归谁!”

“这——”饶是头脑聪明,李彤、张维善和刘继业,也被袁黄的话语,绕得有些头晕脑胀。一时间,竟然不知道自己先前那些功劳,究竟还能不能算数?更算不清楚,李如松那边攻克平壤,论功究竟该列为几等?

好在袁黄天生好为人师,不待他们发问,就又笑呵呵地补充道:“就拿李提督平壤之战为例,一千四百首级虽然听上去少了些,却足以为各部已经立下的“入阵,斩将,破贼,夺城”四大奇功作为物证。再砍得多了,除了小兵还能用首级换银子之外,对于把总以上,都没太大用场。反而容易被兵部派来的人,从中挑出不合格的来,平白落下把柄!”

刹那间,李彤、张维善、刘继业三人眼前豁然开朗,所有对平壤之战的困惑,都烟消云散。李如松歼敌数量不是一千四百,而是他只割取了其中倭寇战兵的首级,却忽视了那些充当辅兵的徒步者。以免受人以柄,打了胜仗之后还要被鸡蛋里挑骨头。而被割下来的倭寇战兵的首级,也不仅仅是一千四百余,有“入阵,斩将,破贼,夺城”四大奇功在握,一千四百首级就已经足够用,多出来那些,当然要在朝鲜人那边换成银子,供弟兄们落袋为安。

这,估计就是宋应昌先前一直暗示大伙需要及时掌握的为将之道吧,不但要懂得打仗,治军,还要懂得与负责审核功劳的文官们周旋,懂得如何做得恰到好处,为自己和麾下弟兄们争取利益!

可如果武将把心思都放在这些方面,他必然会被牵扯住大部分精力,还有多少心思能用来作战?!明明能够带领弟兄们杀敌夺城,才是武将的本职,为何朝廷还要给他们设置这么多的难题?

“你们三个不要去跟李提督比,他从十多岁起,就跟他父亲一道上阵,在宁远伯的言传身教之下,对为为将为帅之道,当然早就掌握得一清二楚。况且他的年龄,也比你们三个长了太多!”敏锐地注意到了李彤、张维善和刘继业三人脸上那一闪即逝的沮丧,宋应昌还以为他们是因为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杂,再度扭过头来,笑呵呵地安慰,“你们三个的优势,第一就是年少,第二,便是出身于国子监。若是战后能安下心来,参加一次科举,无论中与不中,将来……”

笑了笑,他故意将后半句话吞回了肚子。

响鼓不用重锤,有些话,自己不说出来,以三个少年人的聪慧,也应该能猜得到。自己作为经略,不会因为他们三个是贡生,就对他们高看一眼。可大明朝的其他读书人,特别是兵部和吏部的官员们,却未必个个都像自己这样毫无门户之见。

三个投笔从戎的读书郎,了却朝鲜战事之后,再度回归学堂,重走科举之路,在大明士林当中,必然会成为一段佳话!届时,朝野上下,谁还会将他们硬生生推回武将行列?届时,那阅卷的主考官,得糊涂到多严重地步,才敢让他们三个榜上无名?!

而上马能为国家杀贼,提笔能为君王分忧,此等人才,自大明立国以来,一共能有几个?只要他们三人之中,有一个能够成为阳明先生第二,自己这个曾经为他们指过路的前辈,又何愁会被世人遗忘?!

人到年老之时,就喜欢提携后辈。宋应昌已经年近花甲,在仕途上,早就不指望自己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。但是,如果能提携起一个王阳明那样文武双全的不世奇才,他却乐意全力以赴。那样,万一对方前程远大,即便将来归隐乡野,他又何必担心人走茶凉?!

更何况,这种文武双全的奇才,对于大明来说,无异于一剂补药。大明已经立国二百二十五年,就像他宋某人一样,衰老得显而易见。王阳明那样的补药,只嫌太少,也嫌长得太慢!

眼睛里憧憬着大明和自己的将来,宋应昌心中,热血再度澎湃。却没有留意到,迎面不远处,一道烟尘距离自己越来越近,越来越近……

注1:明朝的战功统计极为复杂,斩首和战斗表现都曾经作为参考,但后期都被蛀虫啃噬的百孔千疮。武将杀良冒功,无首级虚报,都屡见不鲜,而文官对货真价实的战功却故意刁难不予承认,也司空见惯。具体执行完全靠官员操守,通常相宋应昌这种有底限的文官和李如松这样要脸的武将,会干净一些。其他,某人在辽东大捷,首级呵呵呵……。

目录
新书推荐: 华娱之我在圈内当大佬 末世:我在避难所当收租婆 援藏干部:我从基层步步为营 型月,人类爱模拟器 换亲后成了嫡姐对照组 慰风尘 京眠沉溺 贤妻孝媳重生后,摆烂不干了 阴缘不断 三兴季汉
返回顶部